北京爱情故事 结局(不薅周星驰的羊毛,陈思诚就不会拍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了吗?)

  每当片中的外星人莫扎特在说“音乐,音乐最大声”的时候,都担心它把口号喊成“巴拉拉能量,变身。”

  这么一部如鲠在喉、如芒刺背、如坐针毡的片子,陈思诚竟然还在其中放自己的《唐人街探案3》,以及片中五大灵童的彩蛋。

  以烂致敬烂,足见其自我感动到无法自拔,他根本不知道观众不会对5.3分的《唐探3》莞尔一笑,反而是不屑一顾。

  所谓励志与和解只有几声生硬的呐喊和干涩的眼泪,很难让人产生共情,也不具有煽动性,让人看了之后有立马行动的冲动。

  这样的陈思诚从来没有变过,他依旧是《士兵突击》中的成才,《北京爱情故事》中的程峰,自以为是、夜郎自大。

  “你的路还很长,成才,比许三多要长的多,同时你的迷茫要比他多得多,如果这是你的路,你愿意来老A吗?”

  成才对许三多说:“我还以为,我就算没处下全连的人,也处下了半连的人,可到现在,送我的还只是你一个。”

  非但没有人情味,还到处充斥着新古典主义的劣根性,一味地强调完美道德典范,站在道德制高点指手画脚,劝人向善。

  无厘头方式是《逃学威龙》,剧作结构是《长江七号》,“放开那个娃娃”是《功夫》,父子和解是《武状元苏乞儿》。

  毕竟《长江七号》是标准的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、尾声的五幕剧,非线性叙事和线性叙事又怎么可能一样呢。

  美名其曰是致敬,其实就是套用了后现代主义那一套解构方式,这样抄袭就不成立了,这是解构经典,让其重焕生机。

  而且按照百分之三十不立案,百分之五十打着致敬的名义,百分之七十诉讼可赢来看,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不是抄袭,而是致敬。

  《喜剧之王》中周星驰有这么一句台词:“精神一点,临时演员也是演员,虽然你们是扮演路人甲乙丙丁,但是一样是有生命,有灵魂的,精神点,好不好?”

  而黄渤则是奉献行活,全程像在录《极限挑战》,做作不讲究,油腻不自然,完全失去了当年体验派的功力。

  周星驰问成龙哪里学的演戏,成龙说自己没学过表演,周星驰惊呼成龙是天才,成龙则告诉他,你用点心做也可以。

  片中的角色设定不能说跟《长江七号》大相径庭,只能说一模一样,班主任、天文社学长保罗、霸凌的胖同学与《长江七号》如出一辙。

  无厘头语言风格,其特点就是运用语言世界的偏离,常见的偏离主要有语音偏离、词汇偏离及语法偏离。

  无厘头动作风格,与语言风格类似,讲究的也是不遵循传统,在表演上运用漫画人物式的演绎风格,即不尴尬的夸张。

  堆砌出来的合家欢,即使外表再像佛跳墙,那也是东北乱炖,况且还不好吃,俨然是一坨五谷轮回之所的产物。

  你这次真的有点过分了,因为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跟《ET外星人》之间差了58个《长江七号》,这样的东施效颦能配得上“好看”两个字吗?

  至少还挺适合带着孩子去看的,至少陈思诚想将其打造成“哆啦A梦”这样影响几代人的萌王,成为“外太空三部曲”的想法是好的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我的生活随想 » 北京爱情故事 结局(不薅周星驰的羊毛,陈思诚就不会拍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了吗?)

我的生活随想我的生活随想